电脑版
返回

搜索"易中天 杂文"找到的小说 (P1)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 / 张鸣 / 杂文

《张鸣说历史:重说中国古代史》是张鸣创作的历史文化随笔。作者以幽默、辛辣的笔调点评历史人物及事件,嬉笑怒骂,激扬文字。本书讲述历代帝王妃嫔、文臣武将的生前身后事,评点改革变法、军事征战、朝堂斗争的利弊得失。作者文笔老练,叙述流畅,点评恰到好处,从历史中提炼对现代的借鉴意义,引人深思。张鸣说史,总能化繁为简,睿智,明白,让人眼前一亮。——吴思张鸣的文笔是恣肆汪洋的、带评夹叙的。——梁文道张鸣的文章,有思想,有见地,有学问,无官腔,十分好读。——中天读张鸣的文章既可以作轻松的享受,也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近代史的知识,可以说是读史的捷径。——李零现在有学者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在做这个事情,就是告诉你们,你们知道的这些事情在当时不是这样的。张鸣做的工作,就很重要。——陈丹青

中天杂文集锦》 / 中天 / 历史

中天杂文集锦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中天 / 杂文

本书是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的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的原稿,书稿比讲坛节目内容更丰富,有许多电视节目里是没有的精彩论述。和以往不同的是,对正在"百家讲坛"热播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来说,"是先有书,后有电视节目。因为讲诸子百家不容,学理性太强,所以要写完了再有信心去讲。"中天说。中天以儒家为线索贯穿《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我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要反对'独尊一家'。本书第一章至第三章部分为实体书版文字内容,第四章至第六章为百家讲坛讲稿版文字内容,网络上暂无这三章的实体书版内容,讲稿版相对实体书版实质内容上相差并不多,但是是按讲坛形式列出(画外音、正文、flash等),特此注明。

《品人录》 / 中天 / 历史 杂文

品读中国书系之一。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与此同时,历史人物也都按照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化论而无一例外地脸谱化了,中国历史则变成了一个大戏台。但我们从来就不知道舞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脸和白鼻子,也不知道红脸的和黑脸的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因为我们不知道编剧和导演是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运气和等待,却不肯承认每一次的“善报”,往往也差不多意味着下一次“恶运”的来临。

《闲话中国人》 / 中天 / 杂文

品读中国书系之四。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闲话中国人》的作者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 / 中天 / 杂文

品读中国书系之三。本书的写作,除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最重要的指导性参考书外,许多研究这一问题的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有:福柯《性史》,莫里斯《裸猿》,唐娜希尔《人类性爱史话》,费孝通《生育制度》,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闽家胤主编《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吴诗池、李秀治《中国人的婚姻观与婚俗》,姜绪源《中国妻妾》,孔庆东《青楼文化》,其中尤以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资料最为翔实,极具参考意义。此外,还引用了周国平《守望的距离》和杨东平《城市季风》两书部分观点。限于本书体例,参考引用部分不能一一注明,只能依照国际惯例,开列书目在此,并致谢忱。本书主要是写给普通读者而非专家看的,许多观点都未能深入展开论证。读者如有兴趣深究,请参看拙著《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和《闲话中国人》(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本书除对中国人的两性状态和两性关系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外,第三章还对人类和中国人两性关系的历史用作者自己的眼光作了回顾和检讨,第九章则对男女关系以及爱情、婚姻、家庭、人性等问题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仅仅只是作者自己的回顾和检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并不强求读者同意。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读城记》 / 中天 / 历史 杂文

品读中国书系之二。在洋洋30万言的新版《读城记》中,作者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与实质。七城市中深圳是个例外。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方言。和余秋雨阐述的深圳城市文化的观点不同。城市精神生活的关键在于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窃以为,城市文化的凸显源于二:一是城市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既有赖于历史环境奠定基础,又靠改革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整体有时不等于个体之和。正是这种不容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况味。二是城市特色、方言俚语、心理积淀、别样的建筑,构成了人与城的文化氛围和品位。所以,著者谓“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青春气息”,此一家之言,恐怕连七城市的居民也难以苟同,但这种破译城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格。南京市区和南京风景区限建、停建高楼,恐怕主要是防止破坏其特有的风格。苏州亦然,满大街很少看到玻璃幕墙的方方正正的现代高楼,差不多一律飞檐挑角,游客会说,“这才是苏州!”高楼似乎属于上海,什么样的高楼上海好像都能容纳,夜之上海更是“天上的街市”,海派嘛!有道是:风格即人。没有自我,便没有风格,这一点恐怕毋庸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即彰显城市个性。个性即魅力,如苏州园林奇石、西安秦俑碑林、北京长城帝陵、哈尔滨俄式建筑、绍兴名人故居……殊方异类自然使人心向往之,足未至而游兴生焉。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严格地说,城市外在特色毕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城市中的人,才是城市之魂。

(第1/1页)

推荐阅读